关于都兰
(一)都兰概况
地质地貌
都兰县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,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。全境可分为汗布达山区和柴达木盆地平原两种地貌类型。戈壁、沙漠、谷地、河湖、丘陵、高原、山地等地形依次分布。
气候,都兰县属高原干旱大陆性气候,年均气温2.7℃,最低极端气温为-29.8℃,最高极端温度达33℃。年均降水量179.1毫米。县域西部干旱少雨,日照充足,东部气候温凉,昼夜温差大。年平均气温1.4-5.1℃,年平均降水量37.9-180.5毫米,蒸发量1358-1765毫米,年日照时数2903.9-3252.5小时。
水文
都兰县境内有沙柳河、托索河、察汗乌苏河等大小河流40多条。
植物资源
都兰县珍稀的林木品种主要有千年原始柴达木圆柏、野生的原始青甘杨及有“活化石”之称的荒漠原始梭梭林。另外还有黄芪、大黄、羌活、雪莲、麻黄、锁阳、茵陈等各类中藏药材可供开发利用。
动物资源
都兰县野生动物有岩羊、黄羊、盘羊、藏羚羊、野驴、野牦牛、白唇鹿、马鹿、狐狸、雪豹、熊、黄鸭、猞猁、石貂、沙狐、鹅喉羚、天鹅、黑颈鹤、雪鸡、石鸡等四十多种,其中国家级一、二类保护动物16种,青海省级一、二类保护动物24种。
矿产资源
据政府网站2014年8月显示,都兰是青海省的十大资源县之一,已发现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、铁、锰、铜、锂、锌、铅、硼、金、镁盐、钾盐、石墨、硅灰石等四十多个矿种,其中大型矿床有3处、中型矿床有4处、小型矿床有19处,铁、石墨、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省前列。
(二)都兰历史沿革
都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。早在2800多年前,先民就开始在该地区繁衍生息。周、秦朝时期,都兰属西羌牧地,人们过着逐水草而生的游牧生活,早期畜牧已成雏形。西汉平帝元始四年,王莽置西海郡,都兰被纳入汉朝的政治版图。宋元嘉二十九年,吐谷浑首领拾寅,在伏罗川(今宗加、巴隆一带)建立城廓定居,自此都兰地区始有城邑。唐代至宋代,都兰属土蕃领地明崇祯十年,又为西蒙古西和硕特部占领,清朝时期,属清政府青海办事大臣管辖。民国八年,国明政府在都兰寺(今乌兰县境内设置都兰理事公署。民国29年,成立都兰县。1949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青海,当年11月,成立都兰县人民政府。1954年1月,成立都兰县蒙古族自治区,属海西蒙、藏、哈萨克自治区管辖。到1955年又改成都兰县,属海西蒙、藏、哈萨克族自治州管辖。1959年,都兰县政府所在地由香日德镇迁驻察汗乌苏镇至今。
(三)都兰旅游
青海夏季冰瀑第一景------考肖图
位于109国道南侧10公里处不失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奇妙游览处,15米长30米宽的冰瀑直泻而下,盛夏在烈日照射下中间化作一条银链,水珠晶透,两边冰瀑仍挂山崖。
中国海虾蚌壳第一梁——贝壳梁
壮观的贝壳梁,是由贝壳和沙渍结成的一条长达3公里,底宽70米,顶宽30米,高5米至10米的堤梁。系千万年前沧海变大陆时众多贝壳到盆地底处求生存堆积而成的。
班禅行辕——香日德寺
格鲁派寺院中的香日德班禅行辕由六世班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坐落于戈壁绿洲之中。历来为接待班禅等宗教界上层人士往返于西藏居住的地方。九世十世班禅均有在这里居住过。
盆地之肾——柴达木河流域湿地
柴达木河流域东起香日德镇小柴旦地区,经巴隆乡、宗家乡、西至诺木洪乡境内,范围为柴达木河、哈拉乌苏、素棱郭勒河、蒙古尔河、田格里河,南北霍布逊湖及周围湿地,湿地区内有灰岩、赤麻鸭、黑颈鹤、白天鹅、红头潜鸭、赤鼻麻鸭、牛头伯劳、黑眉苇莺等湿地依赖性鸟类30余种。
都兰国际狩猎场
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的都兰国际狩猎场,坐落在布尔汉布达山。是昆仑山系的一条重要之脉。猎场分巴隆、沟里2个猎区,总面积为75平方公里。是青海省第一家对外开放,集观光、狩猎、旅游、科研考察为一体的国际猎场。
猎场及周边地区,野生动物资源十分丰富,是一处能够充分体现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动物世界。栖息着雪豹、大头盘羊、野驴、棕熊、白唇鹿、马鹿、麝、藏狐、沙湖、雪鸡、石鸡、鹭、赤麻鸭、斑头雁、天鹅、黑颈鹤、金雕、秃鹫、豺、狼、荒漠猫、猞猁、野牦牛、藏羚羊等,高原野生动物的种类基本俱全。